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

沒儲蓄、沒投資的困境 + 後記

儲錢,然後儲資產,資產生息再買資產,直至被動收入超過開支,是財務自由的必經之路。儲蓄是一切的基礎,每月或每年都能做到收入大於支出,餘下的金錢能放到錢箱、銀行,已經做到儲蓄的最低要求。儲錢亦應是一個過程,而非目標,最終以儲可產生現金流的資產為目標。

有些人年輕時習慣把每月的開支都花光,「年輕人收入追不上樓價升幅,或令他們覺得實現買樓夢機會低,不如花時間環遊世界、體驗生活,故以買樓為夢想的比例下跌,以環遊世界為夢想的比例增加」。 試想想二十年、三十年甚至退休後,身上沒有一分儲蓄,才來節省開支,更要為每一分金錢如何使用而苦惱,將會真切地感受金錢的威力,不過是生活壓迫的威力。


愈少金錢,愈少選擇,退休後更甚
在年輕的階段或可享受人生,當年紀漸長,如沒有一技之長或良好人脈,職場上的議價能力相對更年輕的一代自然較低。收入追不上通漲,酒店Buffet吃不起,轉吃大家樂,大家樂也吃不起,只好在家白飯青菜。租太古城,轉租第一城,再轉租套房。「原來可以」是最令人無奈的一句說話。

人總有一天要面對退休,如不把有限的金錢保留作他日之用,晚年能做的選擇會愈來愈少,收入終止,依賴綜援、生果金,只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,亦非人人所願意。即使有一天達成全民退保,設所有退休人士每月可得4000元使用,房租、食物、交通等物價也會上升至可以一個月把4000元花光為止。即今天個人節省一下,一個月只需用2000元,全民退保令社會現金流通增加,更可能使通漲加強升溫,最終如何節省也要花4000元。這是一個金錢與物價的追蹤遊戲。

「認為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,可推遲進行」,繼續做月光族多年,其中極端者在條件許可下 (早已成家、住公屋、收入穩定) 到天命之年才考慮產子 (如條件不容許而遲一點生自然無法啦) ,可預見到65退休之年孩子還在讀中二、中三,未出來工作就負上經濟重擔、供養父母。結果下一代只好被迫再成為月光族,他/她又如何結婚生子呢? 孩子又對生活有多少選擇呢? 是否在自行製造跨代貧窮?

以「塊肉余生錄」中 Wilkins Micawber的一句說話已可總括

"Annual income twenty pounds, annual expenditure nineteen pounds nineteen and six, result happiness. Annual income twenty pounds, annual expenditure twenty pounds nought and six, result misery."

「年收入20英磅,每年花費19英磅19先令6便士,結局美滿。年收入20英磅,每年花費20英磅6先令,結局悲慘。」一個習慣,完全可改變結局。

複利的力量
有儲蓄而不投資亦會令人感到複利的壓迫力,投資者自然深深明白,複利的年回報在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後以倍數計的獲利是何等利害。然而,即使非投資者也同要面對複利的威力,就是通漲。

通漲的兇猛,在多年QE下已為人熟識,其中樓宇的升幅更令人望門輕嘆。即使是香港過去十年的平均通漲率也在3%左右,十年前的100元等於現在的130元,反過來說現在用100元能買到的東西,十年前只需76元就可購買。將時間值加長至二十年、三十年,金錢更是兩倍、三倍的分別。二十年前的一份麥當勞早餐,只需十多元,到了今天卻要近三十元。若果只依賴儲蓄過退休日仔,錢就像一個池子裡的水,自己飲用消耗之餘,更被各國及其銀行這兩大太陽慢慢地蒸發,很快就乾涸。我們能做的是

1. 打通一條河流接入自己池子,這條河流就叫現金流
2. 節約用水

就算不能把池子的水增多,最少也可減慢乾涸速度。

重另一個角度,以機會成本來看,現在的擁有的每一元,以複利回報計在退休後可能增值至五元甚至十元。亦即是說,現在花1元在一些消費品上,很可能等到在退休後會少了10元的駛費、每花1萬元,退休後就少了10萬元用,如此類推。可想而知,花金錢在非必須品上,到退休後會帶來多大損失? 抱有這個想法,你還敢亂花錢嗎? 人生的上半場重要,下半場就不重要嗎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

不經不覺兩年過去,隨著每月新資金投入、資本增值及股利收入,淨值由原初的2萬元增加至20萬元,年收息由1,000大元增加至今年14,000大元。往後再將股息再投入,相信未來資產可以一步步提升。還記得早前向太太宣佈今年的股利收入時,太太有些驚訝地回答:「想不到我們也可以做得到」,單看股息收益可能有點偏頗,不過在幾年前華萊士也確實沒想過有這樣一條財務自由之路。亦可看見我們在財商方面的貧乏,在學時期沒有這方面的教育,長輩朋友又沒這方面的知識,如不是工作幾年後發覺依賴薪金沒出路、個人對金錢帶來的安全感比較敏感、加上身處互聯網發達的時代,估計本人還在用死力儲錢,然後就會有理財專家將小弟的財產放到高佣金的投資產品上了。

說到理財,最近得知一對拍拖5年的朋友打算結婚,他們本身沒儲蓄習慣,由於家長要求擺酒而將婚期延至兩年後好讓一對準新人儲蓄,及後更因安排結婚事項時因酒席及金錢問題而最終分手。在為他們感到惋惜,同時華萊士也在這件事上有一些反思。

  1. 事實上兩人合共的收入估計在四萬多左右,在香港算不上沒能力儲蓄,可是極低的儲蓄率卻成為婚事的一大阻力。因此平時多儲蓄在面對人生大事結婚生仔買樓時,才能較容易過渡。
  2.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必須提上日程,最起碼要孩子了解儲蓄的作用及重要性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